古诗文网

黄头郎

唐代: 李贺

黄头郎,捞拢去不归。
南浦芙蓉影,愁红独自垂。
水弄湘娥佩,竹啼山露月。
玉瑟调青门,石云湿黄葛。
沙上蘼芜花,秋风已先发。
好持扫罗荐,香出鸳鸯热。

黄头郎,捞拢去不归。
黄头郎,摇船外出,久久未归还。

南浦芙蓉影,愁红独自垂。
一个荷花般的身影在南面的水边,独自伫立,愁容满面。

水弄湘娥佩,竹啼山露月。
流水潺潺,像拨弄着湘娥的佩环,竹啼生露,月光布满山涧。

玉瑟调青门,石云湿黄葛。
轻拂玉瑟,弹起《青门》曲,山间的云露把黄色的葛花湿染。

沙上蘼芜花,秋风已先发。
白色的蘼芜花开满了沙滩,早来的秋风预告着丈夫即将回返。

好持扫罗荐,香出鸳鸯热。
为迎接亲人,铺扫罗锦褥垫,还急急忙忙把鸳鸯炉里的熏香点燃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冯浩非 徐传武.李贺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68-70

黄头郎,捞拢去不归。
捞拢:摇船荡桨。

南浦芙蓉影,愁红独自垂。
南浦:南面的水边。古人送别之地的习称。芙蓉影:明言荷花,暗喻临浦送别的少妇的艳美姿容。愁红:被风雨摧残的花。亦以喻女子的愁容。

水弄湘娥佩(pèi),竹啼山露月。
湘娥:指湘妃。即帝舜二妃娥皇与女英。佩:系在腰间的玉饰。

玉瑟调青门,石云湿黄葛(gě)
青门:曲调名。一说是长安城东南的城门。石云:山石间通起的云气。古人认为云气萌生于山石中,所以称石为“云根”,云为“石云”。黄葛:开黄花的葛草。葛之一种。茎皮纤维可织葛布或作造纸原料者。

沙上蘼(mí)(wú)花,秋风已先发。
蘼芜:草名,其叶有香气,七、八月间开白花。

好持扫罗荐,香出鸳鸯热。
罗荐:用丝罗做的垫褥。鸳鸯:指鸳鸯形的熏香炉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冯浩非 徐传武.李贺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68-70
黄头郎,捞拢去不归。
南浦芙蓉影,愁红独自垂。
水弄湘娥佩,竹啼山露月。
玉瑟调青门,石云湿黄葛。
沙上蘼芜花,秋风已先发。
好持扫罗荐,香出鸳鸯热。

  这是一首思妇的怨歌。宋代大诗论家严羽说过:“唐人好诗,多是征戍、迁谪、行旅、离别之作,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。”李贺这首《黄头郎》通过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的境遇,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。

  诗的开头两句,“捞拢”一词点出了造成夫妻分离、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。“去不归”表面上只是叙述,但这一“叙述”却包含着幽怨。他成年累月离家在外,引起自己无限的思念。两句诗似脱口而出,又似呼唤远方的丈夫。这样,诗一开头就把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妇形象呈现出来。

  “南浦芙蓉影,愁红独自垂。”送别丈夫的水边,一支荷花,影影绰绰,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,独自低垂着头。这里是写荷花,但更是写人。在烟波渺渺的南浦,一支愁红惨淡的荷花,孤伶伶的,把气氛渲染得那样寂寞凄凉。这凄凉的荷花其实也是人,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妇形象的艺术化。丈夫出远门,长久未归,她独自一个人又到了送别丈夫的水边,伫立着,眺望远处的船帆,一张张帆过去了,过去了,却不是自己丈夫的归帆,她只能哀愁伤感地低下头。这花似人,以花写人;这人似花,以人拟花。花人合一,人比花更愁。诗人把思妇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动形象地传给了读者。接下去诗人用了一个流泪的典故。娥皇、女英这一传说富有美丽的神话色彩,能引起读者丰富的幻想。特别是李贺在运用这个典故时突出了声、色两个方面,使这个人们常用的典故和当时的环境十分吻合,有声有色地渲染了环境,渲染了人物的心情。你看:那叮咚叮咚的流水声,多像是二位妃子赶路时那玉佩碰击的声音;在惨淡的月影中,山间的竹子摇曳着,那竹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像是幽竹的眼泪。这里的月影、水声、幽竹、露珠,把“愁红独自垂”的“芙蓉”衬托得更加哀怨,也把少妇思念的情怀渲染得婉曲感人。以上是诗的第一部分。

  “玉瑟调青门”一句可看作是“青门调玉瑟”的倒装。这里场景变换了,从送别的“南浦”到了“青门”,这中间有时间的跳跃,不是连续性的场面。她算计着时间,自己心爱的丈夫大概要归来了,于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门边守候,盼望丈夫的归来。她时而翘首归途,时而弹瑟以消磨时光;一直到傍晚降临,暮云冉冉而起,把开着黄花之葛藤都沾湿了。在河边沙滩上的蘼芜,开着白白的花,在秋风中摆动。这时候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,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,让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。这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的感情是多么热烈真挚。这一部分里写得亲切动人,除了得力于诗人描绘了这位思妇的两个行动:深情地抱瑟等候于青门外边,在家中扫干净垫荐、焚热香炉;更得力于这六句诗对色彩的点染:青门、黄葛、白云、蘼芜花,交汇成多姿多彩的画面,这就更能突出少妇的感情了。全诗就是这样,由两部分组成:思念、盼归。这两部分前后呼应,构成了哀怨婉转、情感深挚的境界。

赏析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黄头郎,摇船外出,久久未归还。
一个荷花般的身影在南面的水边,独自伫立,愁容满面。
流水潺潺,像拨弄着湘娥的佩环,竹啼生露,月光布满山涧。
轻拂玉瑟,弹起《青门》曲,山间的云露把黄色的葛花湿染。
白色的蘼芜花开满了沙滩,早来的秋风预告着丈夫即将回返。
为迎接亲人,铺扫罗锦褥垫,还急急忙忙把鸳鸯炉里的熏香点燃。

注释
黄头郎:汉代掌管船舶行驶的吏员。后泛指船夫。根据“五行”理论,土胜水,其色黄,所以古代撑船的人都戴黄帽,号为“黄头郎”。
捞拢:摇船荡桨。叶葱奇注:“捞拢,指摇船荡桨。”

创作背景

  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漫长的岁月里,诗坛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写思妇幽怨的诗章。然而唐代的思妇诗写得多而且好。李贺此诗中的黄头郎,是一个管理船运的小官。这类官员同船队一起外出,所以夫妻经常分离。此诗即为这类下级官吏的妻子代言。

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赏析

  这是一首思妇的怨歌。宋代大诗论家严羽说过:“唐人好诗,多是征戍、迁谪、行旅、离别之作,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。”李贺这首《黄头郎》通过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的境遇,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。

  诗的开头两句,“捞拢”一词点出了造成夫妻分离、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。“去不归”表面上只是叙述,但这一“叙述”却包含着幽怨。他成年累月离家在外,引起自己无限的思念。两句诗似脱口而出,又似呼唤远方的丈夫。这样,诗一开头就把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妇形象呈现出来。

  “南浦芙蓉影,愁红独自垂。”送别丈夫的水边,一支荷花,影影绰绰,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,独自低垂着头

李贺

李贺

李贺(约公元790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汉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,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诗鬼”之称,是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佛”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有“‘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’之说。李贺是继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。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,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,元和八年(813年)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,27岁英年早逝。

猜您喜欢

唐多令·苕溪有牧之之感

宋代:尹焕

末转清商,溪声共夕凉。缓传杯、催唤红妆。慢绾乌云新浴罢,裙拂地、水沉香。
歌短旧情长,重来惊鬓霜。怅绿阴、青子成双。说著前欢佯不睬,飏莲子、打鸳鸯。

一舸

清代: 吴伟业

霸越亡吴计已行,论功何物赏倾城?
西施亦有弓藏惧,不独鸱夷变姓名。

画地学书

宋代: 欧阳修

欧阳修,字永叔,庐陵人。四岁而孤,母郑,守节自誓,亲诲之学。家贫,至以荻画地学书。幼敏悟过人,读书辄成诵。及冠,嶷然有声。
修始在滁州,号醉翁,晚更号六一居士。天资刚劲,见义勇为,虽机阱在前,触发之不顾。放逐流离,至于再三,志气自若也。

醉后赠张九旭

唐代: 高适

世上谩相识,此翁殊不然。
兴来书自圣,醉后语尤颠。
白发老闲事,青云在目前。
床头一壶酒,能更几回眠?

浣溪沙·倾国倾城恨有馀

唐代:薛昭蕴

倾国倾城恨有馀,几多红泪泣姑苏,倚风凝睇雪肌肤。
吴主山河空落日,越王宫殿半平芜,藕花菱蔓满重湖。